前期,在调研智能操作系统及端侧智能提供商中科创达(300496.sz)的过程中,其学习标杆——palantir公司引起了国新研究院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palantir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其成功得益于内外多方面因素,内因包括创始团队的技术基础和金融资源,坚持为客户解决现实问题的务实主义,以及数据业务的客户粘性和自然垄断属性,外因包括美国政府机构给予初创企业的业务机会和投后赋能,以及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巨大支持。结合工作实际,本文总结了对科技投资的若干启示,包括敢于投资长期亏损但稳步发展的优秀公司,优先选择具备自我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重视“高精尖缺”资深产业人才的配备等。
palantir公司是一家十分传奇的科技公司,首位客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同时获得了cia旗下创投机构的早期投资,并因帮助准确定位本·拉登藏身之地和协助侦破“麦道夫诈骗案”而声名大噪。目前客户囊括美国政府主要部门以及全球头部金融机构和商业公司,公司市值超过1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万亿元)。
一、palantir公司的发展之路
palantir公司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有21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里程碑事件。
(一)初创期(2003~2008年)
palantir公司的创立可以追溯到paypal的反诈系统。2000年左右,paypal的在线支付业务快速增长,但因频遭信用卡诈骗而损失惨重。为此,paypal的工程师团队尝试了多种应对方案,最后引入一种新型的人机协作模式打造了反诈系统,成功地控制了欺诈的蔓延,为2001年公司首次盈利和2002年登陆纳斯达克扫清了障碍。
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反恐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彼得·蒂尔和同学alexander karp、软件工程师stephen cohen认为在paypal开发的反诈系统同样可以应用于反恐,帮助政府锁定恐怖分子。在paypal被ebay收购后,几位创始人于2003年联合创立了palantir公司。公司名称 palantir来源于《指环王》中的“真知晶球”(palantir),意为看到数据背后的深层价值。
200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为palantir公司的首个客户,palantir公司为其开发定制情报分析系统。2006年,中情局旗下创投机构in-q-tel向palantir公司投资200万美元,这也是palantir公司获得的第一笔外部投资。从palantir公司创立到2008年,中情局一直是公司唯一的大客户,其给予的投资与支持,帮助palantir公司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期。
(二)扩张期(2008~2023年)
2008年开始,美国政府其他部门开始与palantir公司签订合同,包括国家安全局(nsa)、联邦调查局(fbi)、国土安全部(dhs)等。2008年,palantir公司协助美国政府在整合40年的记录及海量数据并充分挖掘之后,侦破了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的“庞氏骗局”。2011年,基于palantir公司大数据的情报,美国军方成功定位到本·拉登的藏身之地,随后击毙了本·拉登。除此之外,palantir公司还协助美国军方分析阿富汗战争中的恐怖活动模式和袭击模式,辅助其开展精准打击行动;协助美国国土安全部打击墨西哥贩毒网络,抓获美墨边境的贩毒分子;帮助美国国家丢失儿童中心在每年超过1800万份报告及6000万张图片中提取有关失踪儿童的蛛丝马迹,成功找到350名儿童,逮捕500名罪犯等。
政府项目的成功,促使palantir公司逐步向付费意愿更高的金融和商业领域拓展。2010年,摩根大通成为palantir公司首位商业客户,摩根大通使用palantir公司的技术保护账户安全、识别盗号欺诈者,并将palantir公司的产品用于房产定价,解决房产抵押贷款的纠纷。此后,摩根斯坦利、桥水基金、美国银行等一大批金融机构都成为palantir公司的客户。palantir公司sbobet利记官网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张,sbobet利记官网的解决方案遍布反诈骗、资本市场分析、网络安全、保险分析、情报分析、行为监控、案例管理、灾害防范、危机应对等领域,涉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零售、医疗保健、石油和天然气、个人征信等。
palantir公司成立之初,营业收入完全来自政府,后来拓展至商业客户,商业收入一度超过政府收入。但从2020年起,政府客户收入又再次超过商业收入。2024年前三季度,政府客户业务收入为11.14亿美元,商业客户业务收入为9.24亿美元,政府客户和商业客户收入分别占比54.7%和45.3%。
(三)成熟期(2023年至今)
2023年,palantir公司推出人工智能平台aip。至此,palantir公司形成了“单机——saas——ai平台”的全系列产品体系,可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需求。具体而言,主要产品平台有四个:一是全球决策操作系统gotham,2008年推出,被广泛应用于政府领域,涉及军事、金融监管、国防、能源、法律监管等。二是面向现代企业的本体驱动操作系统foundry,2016年推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涉及金融业、医疗业、航空业、制造业、it服务业等。三是持续交付的操作系统apollo,2021年推出,由于palantir公司涉足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客户所处的环境也十分多样,apollo平台帮助其他平台能顺利部署到任何环境。四是人工智能平台aip,2023年推出,将各家大模型(比如openai的gpt4、谷歌的bert)集成到企业私人运营的网络中,帮助客户获取与其业务相关的实时信息数据,包括全流程、决策、操作等。
2023年,palantir公司首次实现盈利,当年净利润为2.1亿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为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1%,进入爆发增长期。从利润率看,近年来palantir公司的毛利率稳定在80%左右,净利率则由负转正且稳步提高,目前已接近20%。
二、palantir公司的成功之道
(一)创始团队的技术基础和金融资源
palantir公司的创始团队中多人来自paypal,其中彼得·蒂尔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和ceo,alexander karp、stephen cohen、joe lonsdale等都在paypal工作过。paypal反诈系统开发运营的成功经验,为palantir公司开发反恐情报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彼得·蒂尔作为早期投资过facebook、spacex、linkedin等知名公司的“硅谷创投教父”,不仅拥有资金,还拥有大量资源。palantir公司成立之初,彼得·蒂尔投入了3000万美元,成为 palantir公司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彼得·蒂尔强大的政商关系网络,使得palantir公司业务拓展几乎没有遇到很大的阻碍,比如促成中情局成为palantir公司首个客户,以及中情局旗下风投机构in-q-tel成为palantir公司首个外部投资者。
(二)坚持为客户解决现实问题的务实主义
不同于许多公司停留于宣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概念,palantir公司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技术是为解决客户痛点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炫技”。如果先进的技术切实有利于问题解决,就采用技术;如果人工服务更有效,就毫不犹豫地采用人工。截止2024年9月末,palantir公司员工数量为3735人,较2019年底的2391人增长56%。
比如palantir公司在构建行业平台时,往往要派驻大量员工进入该行业,参与数万个小时的实际工作和学习。palantir公司认为工程师必须亲身体验,通过实地参与客户的工作,对客户需要什么、如何做决策、如何计算权衡有深刻理解,才能了解不同行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确保平台继续进行相应改进。
又比如palantir公司发现,企业传统的数据服务方式是自己开发软件或向系统集成商购买,数据处理工具之间是独立的,导致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不连贯,随着业务发展要不断增加购买,成本越来越高。针对上述痛点,palantir公司立足“数据融合”,通过构建统一数据本体及统筹“人”“机”各自优势,建立起全新数据处理方式。palantir公司整合组织所有数据流,既包括结构化的,也包括非结构化的,将它们映射到一个统一的模型中,提供一次性sbobet利记官网的解决方案,降低客户长期成本。
(三)数据业务的客户粘性和自然垄断属性
palantir公司客户数量始终保持稳步快速增长态势,这与其超强的客户粘性有关。一方面,palantir公司的软件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和适应。如果更换供应商,将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和业务中断风险。另一方面,客户在长期使用palantir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在其平台上。这些数据与palantir公司的系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如果更换供应商,数据的迁移和转换可能会面临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
数据业务天然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如果说谷歌是互联网大数据的霸主,那么palantir公司的目标就是做政府和企业领域的google。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和各部、各局信息中心,无不掌握着成千上万关键领域的大数据,包括各种业务数据、监控数据、dna样本、语音视频图片、地图时空数据等,面对如此海量、多源、异构而且高关联性、复杂性、动态性的大数据,如果没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工具,那只能是“望数兴叹”,palantir公司的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就是专门针对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的需求而生。这种私域数据的使用与开发,具有天然的自然垄断属性,市场领先者的“护城河”越来越宽,而后进入供应商的劣势几乎难以克服。
(四)国有机构的订单、投资和赋能
2005年中情局成为palantir公司的第一个客户,2006年中情局旗下风投机构in-q-tel向palantir公司战略投资200万美元,这是palantir公司成立前期得到的唯一外部投资。与一般投资机构不同的是,in-q-tel并非以投资回报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围绕国家安全需要,为美国政府机构开发、提供尖端技术,其投资目标和重点是“弥合美国情报机构的技术需求与商业技术的新进展之间的缺口”。
in-q-tel给予了palantir公司宝贵的投后赋能。比如借助in-q-tel提供的人才引进项目,palantir公司能够雇佣来自美国情报部门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分析师,开发自己的数据分析技术。这也为palantir公司后续与美国政府及军方合作奠定了基础,其开发的软件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分析、国防等领域。再比如有了中情局及in-q-tel的品牌背书,palantir公司的市场拓展之路更加顺利,政府领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五)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palantir公司成立后持续亏损20年,直至2023年才扭亏为盈。尽管如此,美国资本市场(包括一级和二级)为palantir公司提供了足够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并给予了极高的估值。
自成立到上市前,palantir公司历经19轮融资,汇集了黑石、富达投资、桥水基金、老虎基金等国际顶尖机构,总计募资约26亿美元。2020年9月,持续亏损中的palantir公司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从上市后数据来看,2023年以前尽管持续亏损,但资本市场仍给予了palantir公司极高的估值,总市值在125亿~699亿美元之间,市净率(pb)在5.2~54.3倍之间。2023年盈利后,市场给予的总市值在201亿~1739亿美元之间,市净率(pb)在7.4~38.7倍之间,市盈率(pe)在132.6~364.9倍之间。
三、主要启示
(一)支持科技企业打造通用产品技术平台
palantir公司以反恐情报系统起家,专注服务中情局这一唯一客户长达五六年。在情报领域取得成功后,palantir公司并没有止步于此,2008年palantir公司在反恐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通用产品技术平台——全球决策操作系统gotham,可以应用于军事、金融、法律等各类监管,完成了从行业软件服务商向通用软件服务商的转变。如果palantir公司满足于服务单一行业(反恐情报行业),服务于单一政府客户(中情局),处于乙方劣势地位,那么其营收和利润将很难获得满意增长,市场天花板很低,更不可能成长为今天的全球大数据龙头公司。
(二)敢于投资长期亏损但稳步发展的优秀公司
与palantir公司持续亏损20年后盈利爆发式增长一样,许多明星企业都经历过长期亏损,但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地位不断巩固,一旦建立起强大的“护城河”,便能迅速实现盈利。比如亚马逊1994年成立,1996年接受kpcb投资,2003年扭亏为盈,kpcb投资收益率超过44倍。京东1998年成立,2006年接受今日资本投资,2019年扭亏为盈,今日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100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诸多新兴科技企业是亏损状态,只有将亏损标的也纳入常态化投资对象,才能确保优质标的不被排除。敢于投资长期亏损但稳步发展的高科技公司,陪伴优秀公司成长,才能获得高额回报。
(三)优先选择具备自我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
与palantir公司一样,历史上特别成功、回报惊人的投资项目总是创业团队强大,对外部赋能和管理的需求小,比如亚马逊、英伟达、谷歌、苹果、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投资机构不需要殚精竭虑地投后赋能帮助解决企业各种难题,企业自会成长壮大,投资机构只需“坐享其成”,完美符合“选择大于努力”的理念。巴菲特践行的也是这种投资哲学,伯克希尔公司只有20多人,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投后管理管不出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公司一定是投前选出来的。
(四)重视“高精尖缺”资深产业人才的配备
作为中情局旗下国资创投机构,in-q-tel主要投资于已经开发出商业化技术、且其技术有潜力应用于国家安全领域的初创公司。除palantir公司外,硅谷很多高科技企业早期都获得过in-q-tel的投资(金额一般在50万~300万美元之间)。in-q-tel的团队是一个包含了企业家、投资家、技术专家在内的独特组合,能够保持对于前沿技术的敏感,高效调动各方资源,从而为政府客户找到所需的技术、产品与目标公司。如in-q-tel的总裁chris darby曾担任过三家科技创业公司(分别被 us internetworking、赛门铁克和英特尔公司收购)的ceo,后来在英特尔公司担任过副总裁,具有数十年的产业技术经验和成功创业经历。
注释
〔1〕 2024年12月6日收盘,palantir公司总市值为17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万亿元),当日a股总市值超过palantir公司的上市公司仅有7家。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基础设施reits大类资产系列研究——idc行业专题2024-12-04
- 锂电发展新阶段——固态电池现状以及趋势分析2024-11-27
- 对科创板硬科技并购案例的分析与思考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