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分析及信用评级机构助力其发展的路径研究-sbobet利记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sbobet利记官网 > 宏观论策 > 宏观策略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分析及信用评级机构助力其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17 作者:刘佳聪 李紫嫣 信息来源:大公国际 字体: 【 】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以下简称“绿债”)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连续两年居于世界首位,碳中和债等创新品种出现,绿色债券标准不断接轨国际。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进行分析和展望:首先,梳理了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历程、制度体系建设及突出成就;其次,针对近期绿色债券市场发行放缓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背后是发行人和投资人对绿色债券态度的微妙转变,同时存量发行人进入资金消化整合期,潜在发行人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更加谨慎,投资人因宏观不确定性而加剧风险厌恶;最后,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进行展望,对于现阶段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存在的绿债配套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绿债市场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绿债评估认证有待加强等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券市场的“看门人”,将持续履职尽责,通过推动绿债配套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服务绿债市场多元化参与主体、提升自身绿色债券风险管理水平,助力绿色债券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绿色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评级力量。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绿色债券发展历程及制度体系

(一)绿色债券发展历程

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贴标绿债”是指经过官方机构认证、批文中明确标注绿色标识的债券。相较于普通债券,绿色债券通常具有发行成本更低、发行速度更快、市场认可度高的优势,是企业筹集绿色项目资金的有效途径。

绿色债券的出现源自人们对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需求。1972年,科学家在第一次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全球变暖问题。随着人们对全球变暖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各国普遍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开始探索绿色低碳转型道路,绿色债券很快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2007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绿色债券的概念。当时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绿色用途债券,作为世界上第一只气候意识债券,其募集资金被用于减缓斯堪的纳维亚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2008年,世界银行与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联合发行首只明确以绿色债券命名的债券。此后,各国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私营企业以及私人资本纷纷加入绿色债券市场,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迎来繁荣新局面。

在中国,绿色债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5年。2015年7月,能源企业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完成3亿美元债券的发行,这是全球第一只中资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首只绿色金融债,打响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的第一枪。当我国在境外绿色债券市场迈出关键一步的同时,我国境内的绿色债券市场正蓄势待发。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特别指出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正式拉开帷幕。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紧密协作,相继发布不同类型的绿色债券发布指引,为绿色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乘着政策的“东风”,2016年1月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发行境内首批绿色金融债,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取得零突破。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完善绿色债券规章制度,提出探索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自此,我国绿色债券开启新征程。

(二)绿色债券制度体系

2015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先后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逐步规范我国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用途、存续期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等领域,提出优化申报受理及审核注册“绿色通道”制度,提升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便利度,助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从募集资金“百分百投向绿”的明确导向,到信息披露趋严的规范化进程,再到绿色债券评估认证的强化,每一步都彰显了我国推动绿色债券的决心。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规范性及绿色评估认证比例显著提升。绿色债券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更为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1.百分百投向绿色用途

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绿色债券投向项目逐步明确,绿色用途资金最低比例提升至百分百。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初期,相关政策允许部分募集资金用于非绿色用途,如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债券发行指引》提出,在保障措施完善的情况下,允许企业使用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随着绿色债券市场不断发展,我国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的管理愈发严格。2021年4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21》)为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项目的界定提供了统一标准,增强了市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2022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进一步要求境内绿债募集资金100%投向符合《绿债目录2021》的绿色项目。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于2022年9月和2023年3月更新相应的指引文件,将绿色用途资金占总募集资金的比例从之前的70%提升至100%。

2.信息披露趋严

在信息披露方面,相关要求呈现规范化、严格化趋势。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提出,及时记录资金流向、定期进行详细披露、延期2年以上保存等严格要求。2023年11月发布的《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简称《披露指南》)对国内绿债信息披露标准进行统一,通过形成定期报告模板和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与环境效益的可度量性。具体到不同的绿色债券上,绿色金融债仍按照2018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进行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于绿色公司债的披露要求已经随相关上市指引更新至2023年版,绿色资产支持债券更新至2022年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明确金融企业债务绿色融资工具应参照《披露指南》进行定期披露。

3.绿债认证加强

在绿债评估认证方面,我国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市场初步形成,评估认证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9月,18家机构通过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标委”)的市场化评议并完成注册,我国绿债评估认证市场进一步规范。早在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规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的资质、业务承接、评估认证内容、评估认证意见等内容。2018~2022年,虽然市场上有多家机构开展绿色债券评估业务,但存在机构类型多样、认证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缺乏监管等问题。2021年以来,绿标委陆续发布相关自律文件,规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根据绿标委数据,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整体评估认证规模占新发行规模的比例由2022年的89.33%增长到2023年的94.55%,绿色债券认证占比进一步提高。

2024年,绿债评估认证市场进一步规范,为绿色债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6月,绿标委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检查工作规程(试行)》,细化了具体的操作要求,进一步规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检查工作,提高评估认证质量和公信力,保障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随着我国绿色债券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连续两年居于世界首位,碳中和债等创新绿债品种出现,绿色债券标准不断接轨国际。整体来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向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和低碳发展的绿色加速器。

(一)绿债发行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

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绿色债券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引擎之一。根据wind数据,2019~2022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迅速扩容,发行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3801.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4.02%。我国绿色债券相关制度建设成果初步显现,绿色债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稳步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45%以上,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11754.95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发行量相当于2018年发行量的5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我国境内发行绿色债券800只,发行规模达11165.74亿元,依然保持高位,但发行规模同比下降5.01%。

2023年,我国境内绿债发行规模虽然略有下降,但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仍然颇具影响力。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年我国在境内及离岸市场的“贴标绿债”发行量达到9400亿元,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约为6000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地位,且维持了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第二大国的地位。此外,我国符合cbi定义的“贴标绿债”比例从57.3%上升至63.6%,我国绿债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不断提升,发行质量和认可度迈上新台阶。


(二)碳中和债等创新绿债品种出现

根据《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我国绿色债券品种包括普通绿色债券、碳收益绿色债券、绿色项目收益债和绿色资产支持债券。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品种日益丰富,逐渐从由绿色金融债主导逐步向多元化均衡转变。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已涵盖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主流债券类型。近几年,我国普通绿色债券范畴中新增碳中和债和蓝色债,前者用于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绿色项目,后者则旨在支持海洋保护以及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碳中和债方面的发展领先于国际市场。2021年2月,我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成功。2021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对碳中和债的定义、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信息披露和鼓励措施等方面进行明确。自此,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将碳中和“贴标绿债”并且成功发行碳中和债的国家。

(三)绿色债券标准接轨国际

我国正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并积极探索绿色债券标准的国际互认。

2021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是我国推动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一步。《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参考icma《绿色债券原则》等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绿色债券的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中明确提到,境外发行人绿色项目认定范围可依据《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授权法案》等国际绿色产业分类标准。此外,202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结合双方的相关标准,共同编制《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以下简称《共同目录》)。《共同目录》已于2021年11月发布,后于2022年7月更新。2023年7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依据《共同目录》对符合要求的绿色债券进行贴标,进一步提高中国绿色债券的国际认可度。


三、绿色债券发行放缓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绿色债券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宏观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增加、金融脆弱性连续上升、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节奏也有所调整。2023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首次出现放缓现象。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境内市场共发行“贴标绿债”479只,同比下降15.67%,新增“贴标绿债”发行规模约8388.70亿元,同比下降14.74%。2024年上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持续放缓,我国境内市场发行“贴标绿债”200只,同比下降14.53%,规模合计2506.74亿元,同比下降46.03%。市场放缓现象体现了发行人和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态度的微妙转变。

(一)存量发行人进行消化整合,发债主体相对单一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众多具备资质的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绿色转型的号召,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成功为绿色项目的建设募集大量资金。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及中国银保监会《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政策的出台,不仅明确了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角色与责任,还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使2022~2023年间金融机构大规模发行绿色债券。然而,随着这一波发行高潮的消退,市场逐渐进入一个消化整合期,已发行的绿色债券正逐步转化为实际的项目投资,存量发行人再次发行绿色债券的意愿相对减弱,市场呈现一定的放缓态势。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中国有企业与金融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ind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绿色债券主要由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众企业等主体发行,其中中央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总发行规模的33.65%,地方国有企业占45.91%,国有企业总发行规模占比接近80%。2024年上半年发行的292只绿色债券中,发行只数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工业和公用事业。其中,金融行业共发行105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总发行量的40.78%。工业和公用事业的发行只数分别是73只和66只,发行规模占比分别是19.74%和20.41%。这种以国有企业和金融行业为主的结构固然反映了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初期的稳健性和资源集中优势,但绿色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必然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发债主体参与,民营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


(二)潜在发行人采取审慎态度,绿债发行意愿减弱

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资金流向真正的绿色项目。这一过程中,绿色债券的发行标准、认证审核流程、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后续运营管理的监管力度显著增强,为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设立了更高的门槛。监管趋严一方面提升了绿色债券市场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发行成本和难度,使得部分潜在发行人在评估自身条件后选择保持观望或推迟发行计划。此外,绿色信贷的便捷化以及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融资工具的出现,使得企业拥有更加多元化的绿色融资渠道,绿色债券的部分市场需求被替代,潜在发行人的绿债发行意愿减弱。

(三)大量投资人加剧风险厌恶,缺乏长期主义投资者

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较为动荡、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普遍趋于保守,更加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投资产品。绿色债券虽然具有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但其项目执行风险、政策变动风险等相对较高,部分投资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持谨慎态度。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和避险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

此外,现阶段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投资人以中短期投资者为主,长期主义投资者较为缺乏。2024年上半年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中,发行期限在1~3年之间的规模最大,规模占比超过60%,期限在5年以内(含5年)的绿色债券规模占比超过85%。绿色项目普遍存在前期资金投入巨大、收益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而目前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期限主要以中短期为主,这一结构显然与绿色项目的特点不相匹配。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工程,必然需要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的支持。


四、信用评级机构助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实施路径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至今已在国内外取得不俗的影响力,尽管近期绿色债券发行节奏有所调整,但随着市场机制和监管体制的持续优化,绿色债券市场必将释放出更大的绿色驱动力,为双碳目标的达成与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持。现阶段,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还存在绿债配套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绿债市场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绿债评估认证有待加强等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券市场的“看门人”,将持续履职尽责,通过推动绿债配套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服务绿债市场多元化参与主体、提升自身绿色债券风险管理水平,助力绿色债券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绿债配套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标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绿色债券标准体系正逐步统一,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向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迈进。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中介机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评级作业过程中,对发行人的绿色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披露,并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提高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此举有助于确保发债主体将资金真正投向具有绿色效益的项目,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第二,在评级方法与模型构建上,充分考虑不同行业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时避免“一刀切”,充分发挥信用评级机构专业作用,参与国际绿色债券评级。此举不仅有助于促进绿色债券的融资便捷性和真实性,还能够促进我国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话语权。

(二)加强服务绿债市场多元化参与主体

当前,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发行人中民营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投资者群体中长期主义投资者较为缺乏。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连接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重要第三方机构,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立足信用评级主业,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全面多元的评级产品与服务,充分揭示发行人的信用水平,提升发行人的市场认可度,助力更多民营企业及非金融企业积极拥抱绿色债券市场,推动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向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最终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第二,提升投资者服务水平,尤其注重提供长期主义视角的研究报告和论坛等内容,深刻揭示长期和超长期绿色债券的时间价值,并提供更加易于理解的评级概览和投资建议,吸引更多关注长期价值创造的个人投资者,以及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具有长期投资视角和稳定资金来源的机构投资者加入,为绿色项目提供耐心资本,助力建设绿色中国。

(三)提升自身绿色债券风险管理水平

绿色债券市场的监管与保障体系远比传统债券市场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相比普通债券市场,绿色债券市场中还存在“洗绿”“漂绿”等市场乱象,导致绿色资金未能真正投入绿色项目。为了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除了强化信息披露外,加强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至关重要。同时,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政策变动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特点,也为绿色债券带来潜在风险。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券市场的“看门人”,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尽量要求发债主体提供专业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增强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专业知识的了解,充分履行审慎核查义务,对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保持合理信赖和职业怀疑,确保债券的绿色属性和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一起做好“绿色”标签质检员,为绿色债券市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第二,加快建立健全匹配我国绿色债券特点的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变化,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及时向市场传递绿色债券及其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降低绿色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潜在不确定性,助力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大公国际)


注释

〔1〕 部分数据存在尾差,时间区间为(a,b],即不包含a年但包含b年。


免责声明

本文的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文章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概不负责。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新资讯,且不得对文章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往期推荐
国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sbobet利记官网的版权所有       
联系sbobet利记官网| 法律声明
国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sbobet利记官网的版权所有

联系sbobet利记官网| 法律声明

微信

小程序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17 14:59:06
网站地图